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东有茶马古道,西有盐羊古道”。7月21日,记者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来到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擦咔乡,这里拥有藏北地区最大的擦咔——“章仓三湖”,是西藏鼓励开发的重要矿产资源生产基地。
“依托传统采盐方式,我们每年采盐量为500至800吨。”擦咔乡党委书记贡确次仁告诉记者,开采的盐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生活用盐的需求,还远销到日喀则、印度、尼泊尔等地。
早在1000多年前,大概有50多家驻扎的盐帮,将自然盐用羊托牛背边放牧边运输的方式,运送到普兰、日喀则、印度,尼泊尔等地,每一趟来回耗时大概2至3个月,历尽了千辛万苦,以物易物,换回青稞、砖茶、布料等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孕育了远负盛名的“盐羊古道”。
但古老的盐田的生产方式在现代越来越落后。2018年,擦咔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调研、查摆后,发现当地盐业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匮乏、产业体系不健全、产品缺少竞争力等问题,于是制定“六步走”解决方案。
实践迅速开始。擦咔乡党委、政府改造粗盐巴加工厂,开办新工厂并对制盐设备进行迭代升级。此外,开拓“盐羊古道”特色产品,并以盐文化入遗、盐产品包装升级为载体,拓展盐业产销手段等,让拥有千年历史的“盐羊古道”焕然一新。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擦咔乡粗盐巴加工厂销售盐巴870吨,总销售额达425.19万元,纯收入达278万元,盐场就业共计593人,兑现工资116.06万元。2023年至今,当地为群众分红累计761万元。2024年全年,擦咔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万元。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