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坤 张可心 曹震 朱敏祺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我走路去很远的地方找师傅学习唱山歌,好几十公里,要非常热爱唱歌才能学有所成……”7月15日,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了村那悟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嘹啰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苏兰育正在向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们讲述着自己学习非遗的求学经历,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我偶然听到了苏老师的歌声,就在后台找到了他,问他能不能收我做徒弟。”苏兰育的徒弟回忆起拜师学艺的经历时说道。正是这份对嘹啰山歌的热爱和坚持,打动了苏兰育,他成功拜师学艺。近年来,广西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像苏兰育这样的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让古老的嘹啰山歌得以传承发展。
现场,苏兰育和他的两位徒弟表演了精彩的嘹啰山歌,随后邀请在场的三位小朋友和三位大朋友一起上台,进行现场授课,逐字逐句教授山歌唱法,深度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如何实现“推普+非遗传播”双重功效?这场特别的非遗课堂给出了生动答案。“通过嘹啰山歌吸引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并教学生团队掌握一些基础山歌,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李樱花表示,此次活动将推广普通话与非遗传播相结合,既提升了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苏兰育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嘹啰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在歌词创作和唱法艺术方面有着深厚造诣。他表示,看到年轻人对嘹啰山歌的热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让他对这项非遗的传承发展充满信心。
据了解,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深耕“推普+非遗传播”这一模式,依托实地调研、沉浸式教学、融媒体传播等多维路径,架起语言桥梁,守护文化根脉。此举不仅致力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社会沟通效能,更深层地激活了像嘹啰山歌这样的民族艺术瑰宝在年轻一代中的生命力。